温州人瞄上了“卖碳翁”(原载温州都市报)

2014-07-31
 
 
昨天,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。此前,温州举行了“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暨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活动”。不管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,温州与世界终因气候变化而紧密联系在一起,少数温州人开始嗅出其中的巨大商机——
  几乎在一夜之间,“碳汇”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新名词。温州人关心万里之遥的哥本哈根峰会能达成什么协议,但更关心“碳汇”两字蕴含着怎样的商机。
  124日,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举行的“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”暨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捐资仪式上,500多人捐资购买“碳汇”,但几乎没人会考虑这些“碳汇”将来或许能卖个大价钱。
  当北京、天津等城市于2008年相继成立环境交易所的时候,没能引起大多数投资者的注目,也很少有人能联想到20年前中国证券交易所筹办时蕴涵的股市巨大商机。当年,温州人黄伟就是靠购买鲜有人问津的800张股票认购证起家的,30元的认购证最后炒到上万元一本,由此为他换来了800多万元的原始资本积累,后来成为3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,以市值300亿元巨额资产闯入中国百富榜前十。
  不久的将来,人们将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,在交易所里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,这是一个诱人的“广阔发展前景”。
  124日下午,“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暨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捐资活动”在温州举行。
  “现在种的不是树,是标准”
  对于购买“碳汇”将来是否可以赚钱的问题,市林业局局长徐顺东出言谨慎。他认为,现在讨论这个问题,为时还早了一些。
  但“碳汇”交易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,早已驱动了国内外商业力量的介入。2008年,北京环境交易所、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,外国投资机构也闻风而动。
  徐顺东曾无意间听说了这样一件事:美国花旗银行去年曾划拨巨资,在我省衢州市购买了300多亩土地20年耕种权。花旗银行在该片土地上种植了各种亚热带作物,并聘请了土壤专家、林业专家等,对土壤的酸碱度、各种作物的吸碳效果及生长速度等,进行不间断测量。
  花旗银行方面对这件事只干不说,行事异常低调,但徐顺东一听就明白,对方是在悄悄地积累建立碳汇测量、碳汇交易的标准。
  “谁掌握了碳汇标准的制定、谁就掌握了话语权,就可以在将来的碳汇交易中,处于有利地位。”徐顺东说,“碳汇”要进行交易,必然牵涉到一个计量标准问题,目前国内这一标准尚未建立。现在他要做的事情,就是设法率先在国内建立碳汇计量标准,并通过国际上第三方认证。目前,受温州市林业局委托,浙江林学院已经开始着手帮助设计“碳汇”计量、监测体系。
  据悉,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是浙江省第一个以增加碳汇、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公益性基金专项,也是全国第一个地级市的基金专项。自去年11月份在苍南启动首片1800亩碳汇造林项目以来,目前全市已落实5个碳汇造林项目,总面积达到2万亩,计划到2014年完成15万亩人工碳汇造林项目,同时开展2万亩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试点。
  徐顺东透露,现在有些外国投资机构纷纷表示要求合作,但他担心一旦合作,市财政安排的1000万元启动资金以及企业出资的600万元,全部给人家可能还只是个零头。“因为我们缺的不是钱,而是人才和机制,在合作中缺乏话语权。”
  他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说,我现在种的不是树,而是标准。等什么时候建立了标准,购买“碳汇”赚钱自然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  有一种赚钱方式听起来有几分玄乎。说白了,就是通过自愿捐资造林,提前储存企业的“碳信用”,将来再通过类似买卖股票一样的方式进行交易赚钱。
  永嘉园林工程公司总经理李星涛就选择了这种新的积累资金的方式——绿色碳基金。他的设想听起来似乎有点天方夜谭:可能有一天,“碳汇”就会像石油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来,躺在那里就有钱赚了。
  去年11月,由市林业局牵头,包括李星涛的公司在内的5家企业捐资成立了温州“林业碳汇”项目。其中,李星涛捐资50万元,在永嘉县建造了大约700多亩的生态公益林。
  “碳汇”是一种减少温室气体的途径,主要是通过造林等项目,增加吸收二氧化碳。“碳汇”交易简单地说,就是发展中国家可以把二氧化碳的减排指标卖给发达国家赚钱。目前,在国际碳汇市场上,减排1吨二氧化碳的价格为10欧元至14欧元。商业嗅觉敏锐的李星涛相信,“林业碳汇”绝对有一个美好的未来。
  最近,李星涛还规划承建了我市首个低碳示范小区——温州中瑞曼哈顿西区景观工程。据悉,该工程将通过种植能产生大量负氧离子的乔木,代替以往小区中常见的草坪,基本实现小区内自行消化二氧化碳量的平衡。
  在李星涛的系列计划背后,自然是希望能尽快获得收益,但他目前所拥有的,仅仅是“获得经林业主管部门计量、核查、登记的碳汇量”。迄今为止,他的投入尚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。
  不过,李星涛在接受南方某媒体采访时表示,目前的投入如同中国股市最早的买家一样,总要有人先冒这个风险。

返回